宣講是明清時期以來的一套教化制度,是透過地方官員或仕紳文人宣頌政令,以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其內容分別涉及了社會關係、教育、生計和安寧及秩序等,是穩定社會的重要機制。 文武聖殿聖諭宣講緣起,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始於大正15年(1926年);但若依據民國50年建立的「興建文武聖殿祀聖之緣起」碑記載,則可追溯至大正14年(1925年)。當時信徒組織「鼓善社修德宣講堂」,佈道行善;至民國45年(1956年)擴大為「勵善聖諭宣講部」,其發展與澎湖的宣講與扶鸞勸善有關,從澎湖傳入高雄,也與高雄和澎湖移民間的密切發展,關係匪淺,有其地方社會性格。 每年農曆3月6日舉行請旨大典,隨即開始宣講,至農曆10月20日舉行繳旨大典。由主講1名、副主講2名,分工合作完成當年宣講任務。宣講規制分成內、外部宣講,內部宣講於該廟前廣場設置宣講臺,其內容為宣講案證、經典義理、因果報應等真理鸞訓;外部宣講主要在高雄市各大寺廟舉行,並擴及臨近縣市鄉鎮,更遠赴澎湖縣各寺廟。其宣講活動已有百年左右,歷史悠久,成為該廟重要的特色之一。
類別 | 日期 | 文號 | 備註說明 |
---|---|---|---|
指定/登錄 | 2024/01/04 | 高市府文資字第11330033901號 | 登錄及認定保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