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文化資產網商標

Menu

文化資產檢索

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其他設施
現況地址:
中洲三路623號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明治30年(1897)旗後日人組織打狗俱樂部,捐款於旗後山麓設臨水宮夫人廟(主祀陳靖姑,今臺機修船廠址,原基督教長老會醫院南邊)為臨時校舍,成立「打狗國語(日語)傳習所」,並聘請鳳山國(日)語傳習所教諭橋本勝伸前來任教,同年6月14日舉行開學式,首期學生共14名。 明治31年(1898)因旗後人林璣璋等人加入,捐款不斷增加,學生亦增至36名。7月日人公布《臺灣公學校令》,陳中和等31名士紳於申請許可後,將打狗國語傳習所改設為「打狗公學校」,於10月1日創校,由橋本氏出任代校長。 明治36年(1903)第一屆畢業生有陳光燦、潘禎祥、陳福德、黃國祥、陳履雲等五名,日後各為打狗菁英人物。 明治40年(1907)4月首次招收女學生32名,但因風氣未開,竟無一人上學,直至明治44年(1911)因經濟發展,才有17名女學生入學。 大正2年(1913)開始於平和町今旗津國小現址,新築教室四間、廁所及辦公室等校舍。翌年4月1日,正式由臨水宮夫人廟遷校至現址。 大正10年(1921)改稱高雄第一公學校(俗稱一公),並附設商業補習學校及幼稚園。二次大戰末期,因美軍飛機轟炸次數激增,一公乃奉命疏散至壽山國民學校(今鼓岩國小)至二戰結束,翌年改名旗津國民學校。 1945年二戰後,校友林守盤先生出任首任臺籍校長,改為高雄市第一國民學校,翌年又改名旗津國民學校。

公告
類別 日期 文號 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 1999/05/25 高市府民三字第15660號
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
校區內具圓拱型門廊二樓教室8間係建於日昭和10年(1935),創校百年以上之打狗公學校能保存校內具紀念性的建築物,更能彰顯學校之悠久歷史。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
主管機關資訊
高雄市政府
文化資產中心
高雄市苓雅區 五福一路67號
(07)222-5136分機8421
地籍資料
內裝特色
現存的打狗公學校校舍為簡單之「一字型」平面,具雙邊走廊,面向操場方向之廊較寬(236公分);馬路側之廊較窄(180公分)。 樓梯則設於中央位置,梯間之左右兩側各有兩間教室,二層樓共八間教室,空間大小一致且對稱。
所有權屬
土地所有人:高雄市政府
建築特色
由於地處海濱,採東西兩邊圓形迴廊式的設計,有遮陽、擋風雨的功能;一字型東西向平行排列的校園配置,代表威權教育體制的型態。 立面造型為連續拱圈,共有九組,中央的梯間拱圈較小,兩側則各有四組較大的拱圈,以每組拱圈來看,又可區分為二樓頂之「圓拱」及一樓頂之「弧拱」。 拱圈並向內退縮約7公分,形成邊框裝飾的立面效果,兩拱圈之間跳柱設有落水管,上端有落水管頭,與屋簷下整排天溝相接。 兩拱之間,還可發現有對稱形態之「通氣孔」兩個,推測應是當年做為屋架及天花板內之空氣對流之用,也成為立面裝飾的小元素。 屋頂似乎是兩種屋面形成的組合,左半部為「硬山」式,右半部為日本「寄棟」式屋頂(即中國建築的「廡殿」頂),這樣的組合實為罕見,推測應是左半部原有校舍遭拆除之後,留下之牆面以「硬山」屋面做收尾。至於右半部之「寄棟」式屋頂,「大棟」(即中國之「大樑」)、「隅棟」之尾端均置有「鬼瓦」之裝飾。
建築現況
僅存圓拱門廊的八間教室現仍在使用。
前往文資場域
OP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