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文化資產網商標

Menu

文化資產檢索

白砂崙萬福宮王醮大典
類別:
民俗
級別:
民俗
種類:
儀式、祭典、節慶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萬福宮主祀五府千歲,係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建廟,歷經數次重修:光緒七年(1881)、光緒十九年(1893)、大正五年(1916)、民國三十七年、五十一年、七十六年再度重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白砂崙庄,包括今福德里、萬福里和白雲里。 萬福宮傳統上有所謂「三年香、五年醮」的大型廟會祭典活動,香科(刈香)自1976年丙辰出巡大典以後即停止,直到2006年丙戌才又重現。二戰後迄今共舉行過八科王醮,分別在1960、1966、1974、1980、1985、1992、2002年、2020年,屬不定期醮典。

公告
類別 日期 文號 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 2021/06/08 高市府文資字第11031036300號 民俗
評定基準
  1.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2. 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3. 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指定理由
1.王醮期間,全境居民多豎燈篙、擺香案配合各種儀程,遶境時居民連同在地社團、學校皆組織陣頭參與,當地國小、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諸多地方藝文人士、國小退休教師、校長均能主動參與,信仰圈內居民凝聚力強,積極度罕見。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2.茄萣白砂崙萬福宮位於高雄市最北端的沿海地帶,王醮屬於二仁溪系統,反映濱海的地理環境與討海人的信仰文化。自組陣頭:宋江陣、金獅陣、龍陣、大鑼陣、響天鑼、大鑼哨角陣、法鼓團、八家將、跳鼓陣、車鼓陣(第四代)、北管、平劇社…,亦有稀有陣種的「許漢文遊江」、「陳三五娘」、「司公弄和尚」(馬頭鑼陣)等,自有其地方傳統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3.該民俗實踐內容龐雜,約略可分王醮的請王(請新王/代天巡狩)、造王船及其相關儀程、五朝王醮、送王等,遶境的架棚(遶巡灣裡)、遊外內境(頂下茄萣、白砂崙)、出境(仁德中洲、湖內太爺、圍仔內、草仔寮)等,以及送王由庄內男性赤腳牽船,送王後入廟前的踏火(過生火),皆遵循舊有習俗及操作模式,王醮儀程有關之道士團、王船師、王船彩繪師、法師(第四代)等等,皆為白砂崙在地人,民俗相關技術人才之「自給自足」,實為一大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法令依據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款
主管機關資訊
高雄市政府
文化資產中心
802514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
07-2225136轉8829
類別
漢民族:
儀式特色
一、儀式過程: 民眾到廟內擲杯出現立杯,廟方主委要擲杯請示王爺公有何重要事件交代,如有的話為求慎重都要擇期扛神轎在廟前廣場請王爺公降臨指示,神轎有紅頭觀轎發後,要將扛轎人員扳倒,神轎轎底接觸地面在地上畫三圈後再請示王爺公是否神靈已到來,再開始請示相關事情如確定要啟建王醮就要召開信徒代表大會,準備籌備建醮委員會及王醮相關的科儀活動。 二、重要特徵: 茄萣區的王船信仰可視為茄萣鄉因濱台灣海峽致漁業發達,討海生活衍生出蓬勃的宗教信仰,在四個完整的庄域中,至少有「白砂崙」、「頂茄萣」和「下茄萣」等三個庄有舉辦王醮,因庄域緊臨,住民往來頻繁彼次都有交陪情感,致三庄王船祭的操作過程,極為相近,形成此一區獨樹的信仰形態,明顯的特徵大致有下列: 1.王醮祭典以庄頭為單位,不與其他庄聯合舉行。 2.屬於不定期王醮活動,舉行的動機是突發性的,如「豎杯」、請示王爺或天上聖母決定建醮與否 3.「取船代」之俗,選中者在「送王」必身繫「本命」紙像,於王船火化時投入火海中燒之。 4.請王時間在醮前一至四個月,請王的地點皆在海邊。 5.「出境」前必先至本鄉鄰庄預演,稱為「校棚」,陣頭繁多,且都是庄内子弟自組,保留頗多文武陣頭。 6.送王當天王船行駛的前方由消防水車灑水,先行淨街象徵為王爺開水路。 7.送王全庄男丁總動員的牽拉方式。 「送王」之後舉行「遶內境」和「踏火」儀式,為王醮作最後的「清淨」,以求除穢佈新。建醮活動雖屬非經常性活動,但在茄萣卻是件大事。早期廟會大都要收丁口錢。近年來,因為外移人口眾多,丁口數不易掌握,寺廟近幾年的收入也多,故茄萣的四間庄廟皆於最近這幾科建醮活動時改為自由樂捐香油錢、或點光明燈、安太歲、廟前市場租金等費用取代丁口錢作為祭祀演戲的花費。
前往文資場域
OP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