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民俗類_(1):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大武壠頂荖濃太祖祭典、大武壠小林平埔夜祭、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羅漢門迎佛祖_內門紫竹寺
本類分(1)、(2)兩集播出。
※未經授權,請勿重製。
▪ 傀儡戲謝土及拜天公儀式 _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傀儡戲由原始的宗教功能發展出娛樂功能,出現劇本、分類等戲劇要素,歷經千百年的演變之後,傀儡戲的宗教與娛樂功能一直流傳至今日台灣的傀儡戲裡。「錦飛鳳傀儡戲劇團」,以懸絲戲偶的方式呈現偶戲動態的展演,具藝術性及在地風格。
▪ 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_關山社區發展協會
阿里關太祖祭祀文化仍保有舊日多數儀式規範,社區中仍有耆老會吟唱古老的牽曲,祭品亦保持傳統,是高雄地區平埔族群極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
▪ 大武壠頂荖濃太祖祭典_清奉宮管理委員會
頂荖濃太祖祭祀文化仍保有大武壠社群昔日祭祀結構,不過其形式與內容同時採借漢族及布農族之元素,與其他地區平埔族祭祀形式略有差異;而其祭祀儀式、牽曲依然保存良好,祭祀食物亦維持傳統形式。
▪ 大武壠小林平埔夜祭_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大武壠小林平埔夜祭仍保有許多傳統祭儀,社區中仍有許多族人會吟唱古老的牽曲,祭品亦保持傳統,祭典由「砍向竹」以始、會親表演以終,是高雄地區平埔族群極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
▪ 下茄萣金鑾宮王醮大典_金鑾宮
金鑾宮平均約每十年舉行一科王船醮典,戰後迄今共舉行過七科王醮,是高雄地區代表性王醮科儀,內容豐富且保存多元藝陣組織文化及王船木作等項目,深具地方特色。
▪ 羅漢門迎佛祖_內門紫竹寺_內門南海紫竹寺
「羅漢門迎佛祖」104年文化部指定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目前由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輪流辦理。祭典自古迄今改變不大,祭品亦保留傳統樣式,是該地區最具在地色彩的信仰文化及最具生活價值的內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