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鳳鼻頭商標

Menu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為臺灣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最早期階段,分布於台灣本島沿岸各地及澎湖群島。出現定居的小型聚落,主要分布於河邊、海邊或湖岸的階地。

該時期的陶器特徵為手製、質地較鬆軟,通常含砂,火候不高,約攝氏 400~500 度,器表呈現暗紅、渾褐、淺褐色,器型簡單,通常只有罐和缽兩種,口緣大多低矮厚重,陶器外側有一道突脊,部分口緣的上方或肩上施有二或三道平行線的篦劃紋,大部分在口緣下方或頸部以下拍印繩紋,繩紋紋飾較粗,除容器外也發現少量陶紡輪。

石器種類不多,有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石鋤、石錛、網墜、石鏃、有槽石棒等。由出土石製生產工具如石鋤、石斧等推測當時人已知農耕,且可能是種植根莖類作物,耕作型態屬於刀耕火種的游耕階段,不過狩獵、漁撈和採集才是主要的生產活動。當時生產技術上,屬於生產食物的初期階段,生產力不足以維持較多的人口,因此聚落數量少,人口長期維持均衡的狀態。

  • 罐形器口緣-翻口罐(唇部略往外翻之尖圓唇)
大坌坑
  • 罐形器口緣-翻口罐(唇部略往外翻之圓唇)
大坌坑
  • 罐形器口緣-翻口罐(唇部略歛之尖圓唇)
大坌坑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