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鳳鼻頭商標

Menu

牛稠仔文化鳳鼻頭型

牛稠子文化 ,屬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是大坌坑文化晚期於台灣西南部地區長期發展及適應的結果,出土遺物顯示出多樣的變化性,與大坌坑文化呈現較為一致的文化表現截然不同。從年代、文化內涵及生業型態的差異,又可分為牛稠子類型、鳳鼻頭類型、墾丁類型。

大約在 4,500~3,400 年前,鳳山丘陵南端出現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這時期的陶器以澄紅色或紅褐色的細繩紋陶器為主,質地較為細緻,器型較大坌坑文化多樣,包含罐、缽、豆、圈足、三足器、多連杯、陶支腳,紡輪及墜飾等飾品。罐型器之口緣低矮,無口緣外側之突脊;口緣以下及腹部拍印繩紋紋飾,紋飾精緻,口緣及肩部以上之劃紋已消失,僅留部分塗紅彩或彩繪紋飾。

石器較大坌坑文化複雜且型制多樣,主要以橄欖石、玄武岩製成,包含石斧、石鋤、石鏃、石刀、靴型石斧(刀)、石錛、網墜、箭鏃等各種農耕、漁獵用具。開始製作玉石、貝殼及陶質裝飾品,此時期的遺址面積較大,文化層推積厚且連續,顯示聚落規模大,長期定居性聚落且人口密度高,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型。

 

缽形器口緣-口緣呈圓蕈狀

牛稠仔

缽形器口緣-口緣呈圓蕈狀

牛稠仔

缽形器口緣-口緣呈圓突狀

牛稠仔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