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鼻頭文化層 距今約 3,500~2,400 年前,為本遺址最晚期的文化層。出現貝塚、紅褐色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特色,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器型有罐形器、缽型器、筒型器、盆形器等,並有陶紡輪。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石環等,並有骨尖器。
從出土遺物特色中,鳳鼻頭文化可進一步細分成兩個時期,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地層中有少量大型貝類,年代距今 3,400~2,900 年前;晚期則以夾砂紅陶為優勢,貝類除數量增加許多,種類類別也增加許多,但體型上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約距今 2,900~2,400 年前。
整個鳳鼻頭文化,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可能有較大的依賴。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呈現長期定居的狀態,未有明顯擴張。從器物的組成,農耕生產的石器較多樣來看,除了根莖作物的種植外,可能有種植稻米,但從陶器數量增加的結果來看,可能反應人口密度增加,也表現出生業型態增加了採集貝類的要素。
罐形器-侈口罐口緣
盆型器-灰黑色夾砂陶盆形器口緣
陶紡輪-算珠形
陶環-菱形
環形器(質地為夾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