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岩雕圖紋豐富,為台灣早期住民的原始藝術遺跡,其刻鑿於岩石表面的紋路,配合魯凱族傳說與神話式的故事背景,在當代原住民社會中有著特殊的歷史意涵。目前在台灣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類似的遺址,為全台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岩雕遺存。目前推估岩雕年代距今約 500 年至 1600 年前,其確實的創作年代及創作族群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
萬山岩雕位置圖
「萬山岩雕群」是台灣首見的史前「岩雕藝術」,其位於高雄市茂林區魯凱族萬山舊社(萬斗籠社)的傳統狩獵區山林中,其刻鑿於岩石表面的圈狀紋、重圓紋、人形紋、足狀紋,及許多無法解釋的圖形,配合魯凱族原住民傳奇、神話式的故事背景,在原住民社會中有著特殊歷史意涵,在台灣歷史中亦是奇特的孤例。(依發現者高業榮老師之定義,T:台灣、K:高雄、M:茂林而有TKM1-4之名稱。)
民國 67 年(西元 1978 年)
屏東師範學院任教的高業榮老師,於濁口溪上游北岸,由魯凱族原住民的帶領下確認台灣第一、二座岩雕遺跡,高老師依照當地原住民賦予的地名,取名為TKM1-孤巴察峨(Gubatsaeh),TKM2-祖布里里(Tsubulili)。
民國78年(西元1989年)
內政部將「孤巴察峨」、「祖布里里」、「莎娜奇勒娥」三處岩雕,指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萬山岩雕」。
民國91年(西元2002年)
高業榮經原住民帶領下又發現第四座。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原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將第四座岩雕列為古蹟,在前往勘查時又於第四座岩雕南側三十公尺發現第五座岩雕;同年四月底,民間電視台拍攝時發現第六、七、八座岩雕。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新增「遺址」類別。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
民國97年(西元2008年)
2008年2月17日至24日文建會邀集專家學者辦理遺址現勘,又於「祖布里里」發現一座新岩雕及「大軋拉烏」發現三座新岩雕,確認「萬山岩雕群遺址」共有4處14座岩雕本體,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於同年8月22日,依據文資籌二字第0972109806號函公告指定。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文化部文授資物字第10630129932號公告,將「萬山岩雕群遺址」更名為「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
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
岩石巨大且紋飾多而豐富且最為著名,雖探勘路線必須攀爬70至80度的陡壁,但仍偶有登山隊伍或研究者前往。平坦而廣的岩雕面遭殘枝落葉覆蓋,岩裂溝槽部位積水不易排除,岩石表面及岩雕部位均長厚厚的青苔,且部分有風化現象。
岩石體積小又位在陡峭的山脊上探勘困難。岩石表面及週邊均已遭樹根、殘枝落葉、青苔覆蓋,難以辨識,必須清除後才能辨識。此岩雕正面前兩公尺即為約70度的陡坡,岩石表面似有曾剝落斷裂的痕跡,懷疑曾因地震而受損。岩雕西側平坦地有一半月型石板屋遺址。
有原住民獵徑通過,且地勢較平緩容易到達,北側亦有獵寮遺址。岩雕面下端隱入土面,部分紋飾端部在土中無法辨識。岩體右前則有一數約60公分的立木緊鄰,部分紋飾遭到覆蓋。岩石下端之泥土落葉隨著時間增加而漸漸增厚,比對1984年高業榮所繪製的圖案目測可知目前的土面已增高數十公分,樹徑亦增大。岩雕表面有枯葉、青苔及沙土覆蓋,部分地區剝落、破損。
位於濁口溪支流峽谷南岸的河階地上,海拔約1073公尺,至2008年為止已發現10座岩雕,是萬山岩雕群中岩雕數量最多且最密集的區域,圖像製作多欠完整性,推測為間歇性停留期間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