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南鄒」的Kanakanau和Hla'alua都分布在高雄縣境內,前者主要位於高雄縣那瑪夏鄉瑪雅與達卡努瓦兩村,後者則分布在高雄縣桃源鄉桃源與高中兩村以及高雄縣那瑪夏鄉瑪雅村內,兩群人口各約五百餘人。南鄒族人受到周遭布農族、客家人、漢人的生活習慣與語言、通婚的影響,文獻上顯示南鄒族人「布農化」情形嚴重(參見謝繼昌,2003;林曜同,2003、2009;賴建戎,2004;郭基鼎,2008)於人口數、分佈範圍、地理位置,其處於相對之弱勢,長期被忽略的情況下,南鄒族人自我的族群意識與文化的獨立性,讓族人與布農族人在通婚之後,仍能清楚的辨識後裔的族群認同。單一獨特於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的貝神祭典儀式(miatungusu)更符合現今政府推動無形文化資産保存的首要條件。
目前桃源鄉的Hla’alua透過立「南鄒族沙阿鲁阿宗親會」作Hla’alua族人整對內與對外的法人團體,除了推動族語教學、與政府單位或其他團體合作各項樂舞展演外,更於加上數位語言學與民族音樂學者以及原舞者等團體的努力提高了Ha’alua的能見度與認識資源,對於Ha'alua的我族認同感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看來,貝神祭的恢復不僅關係到「南鄒」認同感的維繫,也是該族群「無形文化資產」斷續存亡的關鍵。依隨部落族人文化復振的腳步,實有必要盡快全力紀錄、清點以貝神祭的中心的南鄒無形文化資產,加以保護、支持並發揚之。
第一章 緣起與目的 1
一、傳统祭儀樂舞與無形文化資產之保存 1
二、南鄒HLA' ALDA貝神祭(MIATUNGUSU)的獨特性 3
三、相關文獻的回額 6
四、貝神祭文獻資料 10
五、工作項目與目標 15
第二章 南鄒與HLA'ALUA 貝神祭 16
一、南鄒史地變遷與文化認同 16
二、HAALUA神祭的神話與傳說 21
三、貝神祭的断裂與復振 24
第三章 貝神的儀式與樂舞
一、傳統與再現 29
二、儀式描寫 31
三、樂舞紀錄與分析 46
四、器物及其象徴 60
第四章 傳承、推廣與登錄 64
一、傳承與推廣之現況 64
二、部落组織之重整 70
三、樂舞保存者及田野调查記錄 71
四、登錄網目及文物普查表 107
第五章 結論 418
一、貝神祭儀與當代沙阿魯哇族群文化復振之觀察 418
二、現階段貝神祭儀薪傳策略規劃 419
三、結語:期待一個被發明的傳統 420
計畫參考文獻 422
附錄一:祭儀影音資料 426
附錄二:神話及儀式空間圖版 445
附錄三:貝神祭祭歌記音詞譜 446
附錄四:工作團隊名冊與分工 482
附錄五:本案審查委員意見修正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