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文化資產網商標

Menu
:::
學術研究報告

學術研究報告

客家傳統說唱藝術-楊秀衡的撮把戲
傳承/推廣/活化計畫 傳統表演藝術 調查研究/再利用/修復計畫
客家傳統說唱藝術-楊秀衡的撮把戲
作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出版: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語言:
中文
出版日期:
2013-08-31
內容簡介

許常惠老師在1984《多彩多姿的民俗音樂》一書中提到:『在說唱及車鼓音樂上,三十年前,有位卓清雲以客家說唱縱橫北台灣,在台灣南部則以美濃楊秀衡的客家車鼓技藝,名震遐邇。可惜的是北部的卓清雲,已於十年前過世,如今在北部,除了尚有一位盲者說唱音樂家徐木珍保留「部份」這種客家難得的說唱技藝外,客家能兼保存客家說唱及客家車鼓技藝的,僅剩在南部美濃的楊秀衡。』
楊秀衡十四歲開始入戲班接觸戲曲之表演,到後來自行走江湖賣膏藥「撮把戲」,到現在已近一甲子六十年的時光,由於楊秀衡夫婦為生活的考量,一直不讓外人記錄其技藝,所以有關楊秀衡撮把戲的紀錄並不多。
楊秀衡的技藝客家人稱之為「撮把戲」,他融合了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以及雜耍功夫等各項技藝,楊秀衡一身擁有的客家音樂技藝,堪稱為「客家音樂的活字典」。
楊秀衡的「撮把戲」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綜合表演藝術,楊秀衡「撮把戲」的演出分成「文套」、「武套」與廣告賣藥。「文套」的演出是「撮把戲」的精華,楊秀衡將傳統客家山歌之老山歌、山歌子、平板與小調,以及客家山歌的變體「變化山歌子」,結合「客家小戲」、「客家車鼓」呈現演出。「武套」則以國術為基礎,展現國術中各種拳套,技術表演,甚至變魔術等。
這種集合客家山歌、說唱、車鼓、後場、雜耍的綜合技藝「撮把戲」,整個台灣僅剩楊秀衡保存著,楊秀衡的「撮把戲」為一項重要之文化資產,迫切需要加以保存與傳承。

目錄

壹、 家世清寒為前途進入表演舞台
貳、 漫長辛苦的江湖生活
參、 楊秀衡撮把戲的表演型態
肆、 結語:客家表演藝術的百寶箱

OP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