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對歷史建築建物本體實施現況調查,發掘損害之原因問題,研擬明確的解決對策,確保珍貴歷史資料之留存,提供修復設計與工程之合理判斷依據。
2.探討建物原貌及其損壞原因,研擬合理合法之相關修復工法、材料與經費分配,提升歷史建築保存再生效益。提出建築物保存修復之合宜建議,促進文化資產之良性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1、 計畫背景 1-1
1-2、 計畫內容及範圍 1-1
1-3、 地理環境分析 1-2
1-4、 研究方法與工作團隊 1-7
第二章 玫瑰聖母堂沿革及發展
2-1 、台灣天主教的傳入
2-1-1、荷蘭時期 2-1
2-1-2、清代臺灣開港前的打狗 2-2
2-1-3、清代臺灣開港後的打狗 2-6
2-1-4、玫瑰聖母堂與露德聖母堂的興建 2-9
2-1-5、信徒聚落的形成 2-18
2-2、日治時期
2-2-1、明治時期總督府對天主教之態度 2-22
2-2-2、玫瑰聖母堂創辦高雄天主教孤兒院 2-43
2-2-3、興建仿哥德式玫瑰聖母堂 2-49
2-2-4、玫瑰聖母堂受鉄川与助的影響 2-55
2-2-5、里脇淺次郎 2-61
2-3、二次大戰後
2-3-1、玫瑰聖母堂 2-62
2-3-2、露德天主教堂 2-63
2-3-3、玫瑰聖母堂信仰聚落的變化 2-65
2-3-4、玫瑰聖母堂的文化資產 2-69
第三章 建築空間形式及構造研究
3-1、修繕紀錄及過程
3-1-1、修繕項目內容 3-1
3-1-2、鑑定項目結果 3-2
3-2、外觀
3-2-1、修繕前 3-11
3-2-2、修繕後 3-19
3-3、室內空間形式
3-3-1、修繕前 3-29
3-3-2、修繕後 3-43
3-4、結構空間形式
3-4-1、修繕前 3-47
3-4-2、修繕後 3-58
第四章 建築工法、損壞調查與檢測評估
4-1、建築物工法調查分析
4-1-1、建物工法調查分析 4-1
4-1-2、本體建物檢測計畫 4-15
4-2、建物現況損壞調查分析
4-2-1、建築損壞分析 4-19
4-2-2、損壞因子分析 4-21
第五章 結構系統
5-1、結構系統
5-1-1、系統元素及構成 5-1
5-1-2、垂直力傳遞 5-2
5-1-3、水平力傳遞 5-3
5-2、現況主要結構損壞成因探討 5-5
5-3、結構安全評估
5-3-1、法規地震力計算 5-8
5-3-2、結構分析使用程式 5-10
5-3-3、設計載重、建物重量與質量特性計算 5-10
5-3-4、屋架結構安全檢核 5-12
5-3-5、整體結構 5-20
5-3-6、模態分析 5-21
5-3-7、地震力分配 5-24
5-3-8、磚牆砌體面內耐震能力檢核 5-24
5-3-9、磚牆砌體面外耐震能力檢核 5-27
5-3-10、RC 構件檢核 5-31
5-3-11、鋼構件檢核 5-36
5-3-12、小結 5-38
5-4、修復及補強建議
5-4-1、法規地震力調整 5-39
5-4-2、調降夾層活載重 5-39
第六章 修復計畫
6-1、文化資產價值及修復範圍界定 6-1
6-2、修復目標、原則與策略 6-2
6-3、修復方式建議 6-11
6-4、修復經費概估 6-13
第七章 再利用計畫及因應計畫概要
7-1、再利用定義規劃 7-1
7-2、治災風險 7-1
7-3、法規檢討與因應措施 7-2
7-4、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檢討及因應措施 7-3
7-5、逃生動線規劃及因應措施 7-4
7-6、無障礙友善環境 7-5
7-7、日常管理維護與防災計畫 7-5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8-1
附錄
附錄一:審查意見與回覆
附錄二:玫瑰聖母堂大事年表
附錄三:口述歷史
附錄四:整修紀錄資料彙整
附錄五:玫瑰聖母堂文物表
附錄六:文獻參考
附錄七:測繪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