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龍山寺
- 類別:
- 古蹟
- 級別:
- 國定古蹟
- 種類:
- 寺廟
- 現況地址:
- 和德里中山路7號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鳳山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初年,約於乾隆29年(1764年)間已有基本的規模,惟初建時的格局、式樣已無法考究。創建緣起於一個有關觀音菩薩香火的傳說,相傳有一位來自中國的福建人,隨身攜帶觀音菩薩香火,路過本地古井汲水止渴,乃將香火掛於井旁石榴樹上,離開時卻忘了帶走。後來這個香火每夜發光,鄉人認為菩薩顯靈,乃將石榴樹砍下雕成觀音佛像,建寺奉祀,即為龍山寺。乾隆年之後至少歷經五次修建,大致仍保有古樸的格局和樣貌,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公告
類別 |
日期 |
文號 |
備註說明 |
指定/登錄 |
1985/11/13 |
文建壹字第4499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備註:1998年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主管機關資訊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04-22295848
所有權屬
土地所有人:龍OOOOOOO
土地所有人:中華民國
建築所有人:龍OOOOOOO
內裝特色
左右兩側廂房已改建古式二樓建築,做為辦公室、接待室及鐘鼓樓,西側已興建七樓建築物,做為會議室、圖書室、康樂室、香客休息室、香客及經生寢室。
右側廂房前的空地上搭有棚架,根據廟方管理員所述,架棚主要用途為每日誦經班早晚課所用,另外廂房本身目前做為閱覽室及廟祝臥房。
至於左側廂房前的空地則放置整修龍山寺所建之碑林,共七座碑,廂房則做為閱覽室及儲藏室(堆放紙錢);正殿主神供奉觀音神像,右殿為地藏王殿,左殿是三寶殿。
建築現況
古蹟本體已於民國77年(1988)完成第一期修護工程,民國83年(1994)完成第二期屋脊修護工程,現況保存良好,並對外開放參觀。
建築特色
鳳山龍山寺是經過不同時期的擴建,而形成今日之規模;不過依李乾朗《龍山寺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中指出古蹟本體者,為中間之三川殿、過廊、後殿等兩落的建築。
三川殿立面前留有步口,中港部以塌壽形式施作,從龍虎門出入。以下分成四項分析:
1.臺基及舖面
一般臺灣這種工字形平面的寺廟,臺基漸升的變化較含蓄,使朝拜者在寺內的行動較方便;因此可以看到,寺內三川臺基高約40公分.正殿再高18公分;鋪面材以26公分徑的六角紅磚作蜂巢式砌,角邊朝左右。;三川殿內亦舖六角磚,但步口舖以花崗石寮,中港間分三段排列,並不交丁。
2.柱、礎及牆
柱礎、柱珠為典型的作法,柱珠的高度約等同於柱徑。其形式有四種,皆呈現清領中期嘉道之風格;三川及正殿柱珠為圓形系統,拜亭為方形系統;三川前簷柱珠為蓮座形,周分十二瓣;另外,三川中門門楹前置抱鼓石,青斗石彫,鼓面旋螺紋,並施仙鶴花鹿、龍馬馱圖及加冠晉爵仙翁;鼓座馬櫃臺彫飾亦精美,施萬字及如意圖案。
立柱及牆體方面,正殿用福杉圓柱,上下略收分,成梭柱;三川排樓封柱已被改成水泥造方柱;三川簷柱,上下未收分,柱身刻聯對;三川排樓面最大的特色是木作及石作並用;龍山寺中門兩側牆垛之腰板下為石材。
山牆的基礎以咾咕石構成,牆身則為磚造,山牆為平砌,後牆上段則為斗砌。拜亭左右龍虎壁,本身有燕尾脊覆頂,下置鳥踏形式之水車堵,壁面上施泥塑及剪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