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礮臺
- 類別:
- 古蹟
- 級別:
- 國定古蹟
- 種類:
- 關塞
- 現況地址:
- 旗後山上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清領末期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礮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礮臺」,現位置可能落在現在的軍事管制區內,次高為「旗後礮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礮臺,三個礮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扼高雄港之進出,形勢相當險要,軍事地位更形重要。
旗後礮臺位於高雄旗後山頂,旗後山位於高雄旗津西側,隔高雄第一港口與鼓 山(即壽山南端)對峙,稱為「旗鼓相當」。旗後礮臺位處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公園計畫範圍包含壽山、半屏山、龜山、左營舊城及旗後山等地區,堪稱高雄市都市之肺,也扮演著提供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角色。
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為加強海防於清光緒元年(1875)建造旗後礮臺,清光緒2年(1876)竣工,旗後建礮臺之紀錄首次記載於清光緒20年(189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爾後於日治時期曾改置高射礮陣地,並增築數座碉堡,二戰後曾由國軍駐守,並置機槍堡。民國74年(1985)8月19日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民國95年(2006)3月29日古蹟重新公告,由第二級古蹟改為高雄市直轄市定古蹟。民國108年(2019)2月22日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公告
類別 |
日期 |
文號 |
備註說明 |
指定/登錄 |
2019/02/22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830015361號 |
|
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鄭氏時期:高雄市原為平埔族打狗社居住之地,故名「打狗」,荷蘭人稱之為Tancoia或Tancoya,約在壽山山麓和旗後一帶。打狗附近自16世紀末即為南臺灣的重要漁場,隨著來往的頻繁,有少數漁民在此地居留。明永曆27年(1673),福建漁民徐阿華航海遇颶,漂流至旗後,結草寮而居;其後又回鄉邀同鄉漁民來臺,移居旗後地區。至清康熙30年(1691),旗後地區已有移民十餘戶,呈現出聚落的芻形。
(2)清領時期:
A.旗後除了漁業與商港機能外,因其控制打狗港的進出的門戶,成為軍事要地。清康熙58年(1719),旗後汛設有大礮臺一座,安中國式大礮六門;清道光20年(1840),清英鴉片戰爭爆發,清廷且於旗尾山設礮臺一座以強化防備。
B.清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重視臺灣,並陸續增強國防。光緒年間,最主要設施是勘定打狗三礮臺(打鼓大坪、旗後、哨船頭)的位置,並在旗後礮臺的旗桿處建兩座小礮臺,控制打狗港之門戶。然而礮臺的型態雖已完成,大礮尚未備齊。清光緒10-11年(1884-85)清法戰爭時,打狗的三座礮臺進一步修建,功能趨於完備,其中以大坪頂礮臺的規模最大,營房最多。因旗後礮臺已有準備,法軍未有更進一步的動作,旋即離去。
C.清光緒14年(1888),旗後礮臺再更新四座大礮。乙未之役(1895)時,日軍猛攻,旗後礮臺的門額被吉野艦擊中,「威震天南」題字前兩字遭損。
(3)日治時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為防止美軍自菲律賓方面來襲,遂開始改造旗後礮臺,改置高射炮,並新建碉堡數座。
(4) 二戰後:二戰後,因現代化的戰爭型態改變,旗後礮臺的功能不再,逐漸傾頹。
(5)綜上,旗後礮臺除了反映清領末期海防工事外,更是清法戰爭、乙未割臺之役的重要見證,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
2.藝術價值:旗後礮臺雖然是軍事設施,但在砌磚藝術上極富巧思,以裝飾呈現對美感的期望。
3.科學價值(鐵水泥與密肋樑構造):兵房屋頂的木構架與鐵水泥混合構造,屬早期水泥構造之實例,保存了清領時期兵房結構形式,係現存其它礮臺所未見,具有科技發展史上的價值。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興建旗後礮臺的磚砌工法技巧純熟,研判紅磚應是來自廈門,而工匠亦聘自漳泉,其磚工至為考究,有磚雕與多樣的花式砌法,顯示中國傳統磚砌技術。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1.保存最完整且融合中國觀念的洋式礮臺:旗後礮臺是臺灣近代史上融合中國觀念、全面吸收西洋技術而設計的礮臺中最完整的一座。
2.唯一設置祭祀房的礮臺:旗後礮臺在後操場西側的房間設置了一座灰泥砌築的翹頭案,雖在臺灣其餘的礮臺有類似神龕的凹洞配置,但未有如旗後礮臺如此規模的單一空間,具有古代軍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3.旗後礮臺配置的風水概念:旗後礮臺原主入口朝東南方,分金線(中軸線)坐丑向未,營門坐戌向辰,因此雖為外籍技師所設計,但大門方位顯然符合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
(四)較具重要性:旗後礮臺為臺灣第一批洋式礮臺,為國內唯二最早的洋式礮臺。原有的礮座區、兵房、彈藥庫、前後操練場等格局保存完整,見證清領末期的戰防思考,在臺灣近代的軍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五)保存較完整:旗後礮臺在各個時期,雖因應各種不同的戰爭需求而做的增修改建,但僅有南端進出口改變,原有形式保存完整,周圍環境仍能呈現始建時的歷史風貌。
(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旗後礮臺的中國與西洋混合式設計,體現了「洋務運動」時所標榜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當時聘西人工程師設計,但研判為中國匠師建造,在關塞類建築中,其砌磚工藝精湛,全臺僅見。
法令依據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主管機關資訊
文化部
古蹟聚落組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0422177673
建築特色
砲台建築是清領末期臺灣海防的一大特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砲台在臺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台。
建築現況
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開始整修,民國84年(1995)修復完竣,砲台得以恢復大部分原貌,目前情況良好並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