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文化資產網商標

Menu

文化資產檢索

左營廍後薛家古厝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宅第
現況地址:
海平路40 號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薛家先祖原世居於鳳山,薛九重遷來內惟定居,其兒薛老晚年約1820年(嘉慶25年)時建本宅之第一進,第二進約建於1850年(咸豐元年),第三進約建於1910年(明治43年)。左營是漢人在高雄地區開發最早的聚落,從鄭氏家族到清朝早期都是縣衙署所在地,因此多科第功名及望族之家。但因時代的更移、都市的發展,大都傾圮、拆遷或重建,目前以廍後海平路的閩南式建築「薛家古厝」最出名,最年輕的屋舍(後落厝)也都年近百齡,走在「護龍」、「伸手」、「後龍」的各通巷中,讓人憶起童年,恍若時光倒流一般。 薛家古厝不像一般官爵或有錢人家一舉興建完成的大宅第,在薛家後代口中不曾有什麼顯赫的家族史傳奇,祖先是由福州隨鄭成功渡台墾荒的艱辛移民,曾經歷過相當艱苦的開墾時期,在初期只能以草屋竹舍來遮風避雨,進而土「土角」厝,約距今190年前築起第一棟合院式房宅,後因家族的繁衍而陸續發展成中落厝、後落厝,約離今100年前才完成現今的規模。薛家雖沒有象徵官爵的飛簷翹脊,但祖先都很有台灣傳統建築觀念,即整個宅第從一條龍演變成單伸手→三合院→二進(落)→三進(落),就這麼將後代子孫展演在最後的「三落百二門」(大厝)裡頭。這種大宅第、大聚落的群居,在舊時墾拓的時代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一為防盜,一為聚集人力,以增進生產力。此種模式直到日治以後,台灣的建築才發生變化,成為西方建築模式,進而演變至現今的大廈式建築。薛家古厝正好讓我們看到台灣建築歷史的縱深。 廍後薛家古厝之「廍」即日治之前的私人糖廠,稱之「蔗廍」,廍 後即舊時蔗廍的後面。可見薛家族人早期是靠務農為生,並曾以古法製造黑糖和冰糖等農產品,也曾經營糧行生意,因此古厝的每個大門旁都留有給貓進出的小方洞(另一說是水洞,即排水口),方便牠們捕捉老鼠,以免為患存在家中的穀糧。 (參考資料《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2004,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公告
類別 日期 文號 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 2014/08/11 高市府文資字第10331198101號
公告公文
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5.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理由
「左營廍後薛家古厝」為本市極少數保存完整、三落帶護龍之傳統合院建築,建築格局具特殊性、稀少性;大小木作、灰作、泥塑及雕刻樣式、灰作彩繪等原樣尚存,能代表傳統建築的營造技術及工法,極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且見證薛家先祖與左營廍後地區農墾、糖廍時期之歷史,富人文、經濟意義,深具指定古蹟之價值。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4、5款
主管機關資訊
高雄市政府
文化資產中心
高雄市苓雅區 五福一路67號
(07)222-5136分機8432
建築特色
薛家古厝為一柱梁磚砌混合構造宅第,約建於嘉慶25年(1820),為高雄規模最大的三進落宅第。
所有權屬
土地所有人:薛OOOOOOOO
建築現況
薛家古厝保存完整,具有傳統民宅建築風格。
內裝特色
第一、二、三進皆以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處理,身堵及腰堵則以紅磚斗砌,屋面瓦作為紅色板瓦。正身簷下出挑做「關刀栱」,其下屋身分為三落。第一進門額題「河東」,第二進門額題「梅魁」,第三進亦題「河東」。 而第三進保留較多原貌,簷下關刀栱有圓點退暈彩繪,左右護龍分別題「居仁」、「由義」。兩邊護龍之山牆有較講究之「鵝頭墜」裝飾。 在左一、二護龍間還有一過水廊可通後面,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亦有簡化之「束仔」、「頭巾」等構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
前往文資場域
OP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