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文化資產網商標

Menu
:::
達人帶路‧文資好好玩

達人帶路‧文資好好玩

探訪神聖山徑:高雄山線文化信仰之旅

羅漢門迎佛祖

「羅漢門迎佛祖」是一場超過200年歷史、充滿當地風情和魅力的民俗活動。每年在觀音佛祖聖誕前夕,由內門紫竹寺和南海紫竹寺輪流舉辦。

百年來,觀音佛祖的遶境路線貫穿內門各個庄頭,信徒們以徒步和扛轎的方式踏上山路,表達對信仰的虔誠。遶境行程為期四天,清晨7時始,由三轎、丁頭、隨香和掃香路者組成的文武陣頭組成長長的香陣,沿著山區的道路繞行約30公里,成為內門、田寮、旗山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此民俗自古以來在祭品和儀式上,仍保持著傳統風格,展現了地方信仰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價值。不論是探索當地文化還是想要體驗當地生活,都能在「羅漢門迎佛祖」中,感受到當地信仰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羅漢門迎佛祖

羅漢門迎佛祖

「普濟群生」匾、「紫竹生春」匾

來到內門,除了參加「羅漢門迎佛祖」等民俗活動之外,在紫竹寺中,更藏有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古物:「普濟群生」匾及「紫竹生春」匾,

「普濟群生」匾上款書明贈與時間「雍正甲寅年仲春月穀旦」,下款言告贈與人「臺灣府臺灣縣分防羅漢門縣丞葉文炳 臺灣鎮標右營駐劄羅漢門汛千總仁林五仝立」,正詞則以行楷書字體配合貼雕技法刻有「普濟群生」四字。

「紫竹生春」匾在上款書明贈與時間「乾隆己丑清和穀旦」,下款言告贈與人「水師提督吳必達敬題」,正詞則為主文,刻有「紫竹生春」四字。

這兩塊古匾皆由樟木所製,保存完好,不僅展現了清朝時期的書法藝術,更見證了紫竹寺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無論您是文化愛好者還是歷史探索者,這些古匾都相當值得親自蒞臨欣賞。

普濟群生匾
紫竹生春匾

中埔頭宋江獅陣

「中埔頭宋江獅陣」隸屬於高雄內門中埔頭紫雲宮,是內門地區最早成立的宋江獅陣,特徵為黑色王字獅、紅鬃毛、黑色獅被、藍黑色眼珠,臉頰左右兩邊共4顆黑紅斑點色的突出物,閉嘴時有四根獠牙,宋江旗則為白色旗面、黃色滾邊。隊員約為60人,由中埔頭、大埤墘、竹圍仔等庄民所合組,並自動自發參與練陣,凝聚力高、向心力足。

隨著時代的推進,獅陣成員可能會有所變動,但他們一直保留著12位「拍面」角色,並自行繪製臉譜,堅守傳統樣貌。每逢內門紫竹寺舉辦「羅漢門迎佛祖」時,「中埔頭宋江獅陣」都會參與出陣,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精彩時刻,想親眼目睹的旅客絕不能錯過。

中埔頭宋江獅陣

中埔頭宋江獅陣

旗山天后宮

旗山地區先民,為求平安與心靈寄託,從大陸湄洲恭請媽祖聖尊至蕃薯寮(旗山舊稱),地方人士參拜聖蹟靈驗,廣為相傳,並由許多當地百姓共同出資興建廟宇,於1824年(清道光4年)落成「旗山天后宮」。200年過去後,「旗山天后宮」現已成為現今旗山地區僅存的清治時期廟宇,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廟宇內鑲有「奉憲」碑,記載當時聚落消滅流氓惡棍事蹟,廟內壁有聚資重修碑兩座,如今都是研究旗山發展史的珍貴史料。廟體以磚木混合構造二進式為特色,並採用罕見的美式砌法磚牆,空間樑柱框架則採用了疊斗式木構架。殿內處處可見石碑、匾額等歷史文物,象徵著天后宮在旗山區內的崇高地位。

因此,「旗山天后宮」於2000年由原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縣市合併後,變為市定古蹟)。若您前往旗山地區,請務必至這個歷史悠久且富有神聖意義的景點參觀,親身感受古老建築和歷史文物所呈現出的在地信仰。

旗山天后宮

旗山天后宮

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旗山福德祠及旗山天后宮中,分別各存放著一座「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現今的高雄旗山、內門一帶,在清治時期稱作羅漢門,地處山區,為臺灣縣與鳳山縣交界的三不管地帶。因此被稱為「羅漢腳」的游民經常成群結黨,行使偷盜、搶劫等破壞鄉里治安之事,即便官府先後示禁在案,卻無法有效改善。

因此,清乾隆年間,臺灣知縣謝洪光奉臺灣府知府萬綿前命令,立「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嚴禁游民惡習。到了嘉慶年間,遊民情況仍未改善,因此蕃薯寮信眾重刻此示禁碑文之副本。這兩塊石碑皆見證了清代蕃薯寮地區之人文概況和歷史變遷,而兩塊石碑間的延續性,更是成為建構清代蕃薯寮歷史及論述街庄社會現象之重要史料文獻。

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OPE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