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舊城
奠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鳳山縣舊城是臺灣第一座土造城牆,位於現高雄市左營區,是清朝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清朝乾隆年間林爽文事變舊城陷落,政經勢力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但新城因為盜賊亂事頻仍,不易防守,1862年(清道光年間)又糾集官民力量,在舊城原址重建臺灣第一座石造堅固城池,也就是如今的「鳳山縣舊城」。
「鳳山縣舊城」歷經日治、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城市發展,如今只留下東門、南門、北門及部份城牆遺構,並列為國定古蹟。城牆主要是由柴山咾咕石建構,內填三合土,上拱則以花崗石所建。
現存北門(拱辰門)位於勝利路、義民巷、埤仔頭街交會處,城門構造尚稱完好,左右延伸的城牆尚有百多公尺,石砌呈六角型,門外兩側有雕工精細的神荼及鬱壘浮雕彩繪門神,相當獨特,更是全臺保存較完整清代城池中,年代最早且保存面積最廣之古城。早於1985年,鳳山縣舊城便已登錄為第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踏入今天的左營舊城國小,會發現一個隱藏的寶藏——市定古蹟「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此建築原為鳳山縣舊城北門外的文廟後殿,在1900年(日明治33年)改建為舊城公學校(現舊城國小)。其他的建築或許歷經時空的變遷已經不復存在,但這座崇聖祠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崇聖祠的建築風格充滿著古樸和大方的氣息,屋架採用了清康熙年間的經典三通五瓜式,柱礎更展現出古老的珠形樣式。1985年,鳳山縣舊城便已登錄為第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如果你是對文化藝術感興趣的旅人,歡迎來到高雄左營,探索這個融合了教育與宗教的特殊場所,感受悠久的歷史及文化的魅力。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舊城國小碑林
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於1983年5月整修後,於1985年正式登錄為三級古蹟(1997年改為市定古蹟),並將原先散置崇聖祠周遭的11方石碑,立於祠後而為碑林,永久保存。
當中正式公告為「古物」的有「審斷牛埔界址嚴禁侵佔番地碑記」、「南協遊府丁公去思碑記」、「功德碑記」、「潮軍義勇祠碑」、「奉旨旌表忠義碑記」、「鳳山縣孔子廟石碑(鳳山縣孔子廟下馬碑、諭封孔子五代王爵並合祀碑記、重建學宮碑記、新建明倫堂碑記及臥碑)」。斑駁的碑林自清治時期流傳至今,年代雖悠久,但仍保存完整,形狀有橫豎之分,內容也涵蓋下馬碑、歌頌孔子、記事蹟、表彰忠誠及功勳等,深具歷史意義。
鳳山縣孔子廟石碑(鳳山縣孔子廟下馬碑、諭封孔子五代王爵並合祀碑記、重建學宮碑記、新建明倫堂碑記及臥碑)
鳳邑舊城城隍出巡
鳳邑舊城城隍出巡,肇始於1918年(大正七年),由當時左營區長鄭新芬所發起,為的是可達振興商況之目的,更可帶動地方聚落的發展。出巡繞境活動,彰顯鳳邑舊城城隍廟的傳統信仰,鳳邑舊城城隍廟管理委員由十三角落公廟共同等組,因此也強化了興隆內外里十三角落相互連結的地方性。城隍出巡前的開營、接旨,香陣中的路關牌交接、長老坐三輪車、自問心大算盤、軟身城隍、點心旗(梓官區茄坑)及庄頭自組陣頭(宋江獅、十二婆姐陣)等等,具在地特色。民俗活動與地方人民生活緊密結合,目前居民仍持續進行,互動參與度極高。
「舊城城隍出巡」分別曾於1950年、1958年、1969年、1971年及1977年辦理,在1997年至2011年之間則改為三年辦理一次,至今的最近一次辦理為2018年,更因其豐富的歷史沿革與特殊的信仰文化,於該年經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民俗」。
鳳邑舊城城隍出巡
左營海軍眷村
全臺有886處眷村,高雄市擁有陸、海、空三軍,並且包含部隊、軍校及眷村,讓高雄擁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眷村文化。高雄左營,擁有全臺規模最大的海軍眷村,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中多為獨棟院舍的明德新村,專供給將校級高級軍官居住,故擁有「海軍將軍村」之稱,佔地近2萬坪,共興建58戶眷舍。
1996年起,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促進眷村改建,眷村文化逐漸消逝。為保留地方文化,高雄市政府推出「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將多元文化注入眷村,為眷村注入新活力。左營海軍眷村於2010年被登錄為文化景觀,總面積達59公頃。為了紀念眷村歷史,將眷村文化館遷至明德新村,並更名為「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向眷村歲月致敬,為眷村的再生注入新動力。
鳳儀書院
在近代國民教育普及之前,書院是重要的教育機構之一,對於提升民眾的識字率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清政府統治臺灣後,歷任治臺官員逐漸推動書院在臺灣的發展,對於當地文化的蓬勃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鳳山地區最早的書院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旁,名為屏山書院。但在林爽文事件後,清政府決定將縣城遷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建立了鳳山新城,成為政經和文教中心。1814年(清嘉慶19年)建立的鳳儀書院也因此成為了新城的重要文教據點,象徵著當地文化的繁榮。
鳳儀書院擁有三十七間建築,包括正中廳、左右官廳、兩廊學舍、講堂、頭門、義倉和聖蹟庫,是全臺最大的書院之一。然而,隨著日治時期推廣新式教育體制,書院逐漸式微。直到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縣市政府取得土地使用權後,經過十幾年的整修,於2014年重新開放。如今,鳳儀書院已成為了民眾與歷史互動的新場所。
鳳儀書院
鳳山縣城殘蹟
1684年(清康熙23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設立臺灣、鳳山及諸羅三縣。原鳳山縣城位於左營,然而,由於林爽文事件後,舊城已殘破且難以防守,因此於1788年(清乾隆53年)遷移至商業中心下埤頭街(今鳳山區中心),成為鳳山縣的新城。
原先,鳳山縣新城擁有六座城門、六座砲臺和土牆。然而,在日治時代,進行市區改正時,大部分城池被拆除,如今僅存東便門及平成、澄瀾、訓風三座砲臺。而在東便門外的東福橋因潭美颱風倒塌,因此現僅存的兩座橋墩,已被轉移到岸上保存。
「鳳山縣城殘蹟」,散佈在鳳山區的市中心,在2007年,由高雄縣政府正式指定為縣定古蹟(2010年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在這片區域內,涵蓋鳳山龍山寺、鳳儀書院等清治時期的古蹟,以及歷史悠久的寺廟,如雙慈殿、曹公廟、鳳邑城隍廟等。彰顯了此區域獨特的文化價值,歡迎各位旅人來此見證歷史的痕跡,探索鳳山新城的文化底蘊。
鳳山縣城殘蹟
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
鳳山地區扶鸞文化源遠流長,原於扶箕(乩),遠在六朝、唐代時的道教經典中都有其蹤跡。宋代興起科舉制度,文人們藉由扶箕(乩)以謀功名、應考試題。明清時期,許多民間教派將扶箕(乩)納入信仰儀式,塑造自身教派經典。其中,鸞堂以神設教、以儒為宗,主張勸善,而「扶鸞」,就成為鸞堂勸善的主要方式。在鳳山地區,鸞堂的儀典大多不定期舉辦,儀式程序包括請旨著書、接詔開著、完竣繳書、恭送書灰等四個主要項目。
1954年,鳳邑誠心社明善堂成立於赤山文衡殿(赤山庄廟),1958年發行了首部善書《正風》,其中提及繳書建醮等道教儀式,顯示明善堂在祭儀完整性方面的努力。鳳邑誠心社明善堂自1954年成立以來,已歷經八科著造善書儀典,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儀式形式。鳳山地區的各友堂也會在儀式舉辦中互相支援,凸顯了在地信仰的凝聚力。2020年10月16日,「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正式登錄為市定民俗。
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